周益敏,80足球直播吧2020届上海市本科优秀毕业生。毕业去向: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攻读博士学位。
周益敏就读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期间学业成绩优异,名列前茅。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和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优秀奖学金A等,并获得校级三好学生和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三次体悟,初识工程
进入交大前,周益敏从未问过“什么是工程”这个问题,工程在她看来就是程式化的固体物质,缺乏文学和理学的浪漫色彩。直到工程学导论的课堂,她的工程学启蒙了。她至今仍记得那种震撼,她第一次感受到工程是这样的、工科和理科如此不同、工程如此有趣。她看到了工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她惊讶于小小的机构竟能实现复杂的功能,她在课程项目中冥思苦想,攻克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收获小小工程师一般的成就感。
在大学物理的课堂上遇到冯仕猛老师后,她开始转变为学的态度。冯老师说,在工程领域,物理原理常被人们忽视,因为在前行的过程中并非每一步都需要调用物理知识,现成的方程和经验往往看起来更实用;然而这种对基本原理的忽视是错误的,任何工程的结构和过程都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应用,如果脱离源头理论,这种应用是架空的。周益敏开始明白,工程应该是科学与数学的应用。
真正让她领悟到工程是理论与实用的完美结合的,是学院开设的设计与制造课程。从客户需求到工程规格,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经历一整套工程项目流程后,她终于认识到理论是应用的设计依据和验证方法,一个工程项目需要严谨的设计、检验与调整的循环,由严谨的计算提供量化标准,并非只是“可以用”就行。
此后的科研项目中,不论是模拟仿真,还是搭台架做实验,她都坚持从科学原理出发,一直提醒自己工程设计离不开自然科学原理。
正是这些循序渐进的理工科课程和她的实验室经历,让她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一步步成长为对工程充满兴趣、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求学的工科大学生,在学习与科研的路上也保持着不断反省与思考的习惯。
科研筑梦,理想启航
在领略到工程的魅力后,周益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愈发浓厚,想要更深入地探索知识,从学校的本科生研究计划项目开始入手,逐渐尝试了核反应堆工程里不同领域的科研项目。
最初接触到科研项目时,她只是毫无头绪地阅读文献、提出通往最终目标的路上一共有多少障碍,然后停滞不前。她的科研项目导师龚圣捷老师便常常教导她做科研的基本道理与方法。
科研和课程学习考试是性质迥异的两件事,科研需要沉下心来,腾出整块时间集中精力攻克,而非今天想想,明天便遗忘了,后天又捡起思路试图继续。龚老师告诉她要养成每周写工作总结的习惯。记录,不仅可以防止自己的遗忘,也有利于向团队中的其他人传达,还能让自己理清目前进展、更好地规划下一步。
龚老师总是引导她由浅入深尝试解决难题,首先将问题简化为更容易的一个问题,例如降低维度考虑、分解成几个问题、先考虑一个因素的变化而忽略其他。这避免了还是初学者的她死盯着问题停滞不前或原地绕圈,让她能够理清思路,在拥有了解决这些简化的问题的能力后,再一步步提升难度,逐渐还原到最终想要解决的目标。
除了科研导师的经验传授,也有不少其他老师加深了她对科研的认识。她渐渐明白,科研注定是一条寂寞的道路,所遇到的问题并非像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一样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答案。如果一个人成为了某个领域的专家,那么他将是精通那一个狭小领域的少数人之一,很难再有人可以为他答疑解惑,只能靠他的钻研来突破。
科研绝不是一个成为科学家的幻想那么简单的事情。在导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坚持下,在认清科研的漫长与孤独之后,她决心迎难而上,勇敢地走下去。
重任指路,心系家国
如果要问周益敏为什么选择做科研,她的回答是“为了科学,为了致用”。
在大一和大二暑假,她跟随荣昶储才计划,分别赴洱源和深圳开展社会实践,在脱贫战场和改革前沿深入考察与交流。她看到洱源贫困村的儿童教育资源的贫乏,当地重要旅游收入来源的洱海遭受污染;她看到深圳高新技术道路的成功开辟,以深圳速度带动全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核工程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她看到中国领先世界的新一代反应堆研发进程,也看到在电厂所用材料等基础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研究需求。
通过实践实习,她坚定了对专业的热爱,也感到了个人之于社会的意义。在理工科学习之外,对社会的了解与体验培养了她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她明白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作为一名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有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国家、人类乃至地球变得更好。
她学习研究的能源动力领域,是关乎人类命运、非常具有情怀的学科。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发出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系统,解决能源危机,从而实现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资源可持续,是一项持久而伟大的使命。正是使命赋予科研意义,这才是科研工作者们应当担负起的责任。
经过更大格局的思考过后,结合自己的特质,她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科研,为了追求科学的求真精神,也为了对国家乃至全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相信这种站在更高角度的责任感,才是指引道路的指南针。
不止科研,女性力量
周益敏明白,尽管科研是她今后想要从事的工作,但她的职业生涯并不能简单以“科研道理”限定,她的价值可以超过所做的科研结果。
随着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班主任熊珍琴老师的榜样引导,听见颜宁教授发问“女科学家去哪儿了”,周益敏打破社会观念留在她潜意识里的对女性研究人员的偏见。她开始思考,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女性工程科研人员的同时,是否能在自己的生涯中做更多事情。
看到媒传学院蒋钰同学将新闻专业与教育领域相结合找到扶贫洱源贫困村的方向后,周益敏开始跳出“科研人员就是做科研的”这种一般认识,去想不一样的可能性,去勇敢地实现自己的想法。
她产生了这样的愿望:鼓励女性参与工程领域的科研。虽然在生活与家庭的实际问题面前,女性往往会选择做出让步,难以投入过多精力到科研事业中,降低了女性选择科研路的可能性。但周益敏知道,女性需要自由选择的勇气。她希望自己今后,可以更多地引导与关注女性工科学生;可以走进中学,让中学女生像她在工程学导论课中那样,领略工程的魅力;可以告诉女性群体:做自己,听从内心。
回顾本科四年,周益敏感受到充实和快乐。现在,她选择了为自己的科研理想而奋斗,即将前往密西根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她带着自己的赤子之心,正在向着她的理想——追求科学,心怀社会,让女性更多地走进工程领域——上下求索,朝夕不倦。
作者:刘延
供稿:周益敏
编辑:郑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