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栏目
探索发现
制冷所ITEWA团队在Nano Energy上发表“空气取水技术的能耗分析及适用边界比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24

近日,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领衔的能源-空气-水ITEWA创新团队(Innovative Team for Energy, Water & Air)在能源材料领域期刊Nano Energy上发表了题目为“Exergy-efficient boundary and design guidelines for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ers with nano-porous sorbents”的研究性论文。论文作者是博士生华凌佶、许嘉兴,通讯作者是王如竹教授。

 

 

能源与水是21世纪的重要议题,发展高效节能的取水技术至关重要。在众多取水方法中,空气取水技术因其不依赖于水源、适应性广和轻便洁净等特性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利用蒸汽压缩式系统进行冷凝取水的技术,已经达到商业化水准,但在一些缺水的内陆地区,冷凝取水所需的露点温度很低,使得构造相应冷源的能耗居高不下。同时受到水冰点的限制,冷凝取水在空气露点低于零度的地区难以适用。另一方面,吸附剂具有丰富的纳米级孔道结构,可在高温下富集水蒸气,有效提高空气露点,解决冷凝取水技术的困境,适应干燥地区取水的需求。近年来,已有研究针对吸附取水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材料创新和可行性验证,然而,两种取水技术的能耗水平及其各自的适用边界并没有被明确划分,从而导致不同研究的测试工况和能耗评价方法难以统一。

 

冷凝式和吸附式空气取水所采用的冷热源温度不同,为了评估和比较两个系统的能耗,论文引入“热力学火用”的概念,综合考虑热源或冷源的品位及换热量,计算构造上述冷热源所需的最小能耗(即“火用”),分别计算了不同气候条件、工质和运行参数下冷凝式和吸附式空气取水技术的能耗,对比得到吸附式技术的节能优势与适用范围,同时也指出不同运行条件下,吸附式空气取水技术的材料优选、系统与参数优化准则,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吸附式空气取水不仅可适用于干旱地区,在除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外的地区,使用吸附式空气取水技术的能耗普遍更低。具体来说,对比冷凝式空气取水,采用Co2Cl2(BTDD)这种在低湿条件下阶跃的新型吸附材料的吸附式空气取水系统,可在低湿,中温中湿和高温低湿工况下取得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在非高温工况下,采用传统材料(如硅胶和MCM-41这种在高相对湿度下阶跃的材料)的吸附式系统适用范围更广,但其在沙漠区域并无优势。另外,对于吸附式空气取水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略低于室温的冷源驱动吸附,可大大降低解吸所需热源的品位,从而减少整个系统的能耗。在冷凝侧引入冷源也有一定的节能效果,但相较于吸附冷源不显著。所以,在冷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在吸附侧引入冷源。

 

上海交大ITEWA交叉学科创新团队致力于解决能源、水、空气领域的前沿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旨在通过学科交叉实现材料-器件-系统层面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在Joul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Central Scienc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ACS Materials Letter、Nano Energy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系列跨学科交叉论文。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21002354

供稿: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Copyright © 2016 80足球直播吧 - 80体育直播在线观看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80足球直播吧
邮编:200240